妙医生腕表AI时代抢先布局

- Advertisement -
夏日清晨,绿树浓荫下,青藤回廊旁的条椅上,一位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,手腕戴一个小小的手表,他轻轻按下“开始”键,然后打开手机蓝牙,浏览起app上的治疗记录,
随后,闭目倾听鸟儿在树叶间叽喳。过了一阵儿,他按了一下手表的按键,屏幕上显示出他的心律完全正常。老人高兴地笑了,风吹动他的银发,阳光从亭角射过来,他脸上泛着红润的光。
这样的一个画面,并不是科幻片里,而是一个心脑血管病人,在使用一台叫“妙医生”的微型激光治疗仪治疗疾病的场景。这就是妙医生营造的,心脑血管病人生活中的一个真实的场景——戴着手表来治病。
药物和手术,心脑血管病患者不能承受的痛
然而,目前全国多数的心脑血病患者,享受不到可穿戴智能产品带来的技术红利。现在,最普遍的治疗方法仍然是药物和手术。对于药物,可以说是药三分毒,老百姓不仅仅吃下了缓解病痛的良药,也吃下了对身体长期危害的毒素;而手术治疗一般都用在抢救的节点,是万不得已的才用的方法,虽然保住了命,但副作用给身体带来的危害仍然不可忽视。有研究表明,在心血管里面植入支架等外来物质后,身体会出现巨大的排异反应,为了防止支架部位血管的再次淤堵,需要终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血药物,患者一刻也离不了药物,这给肝肾等脏器带来的损伤更加严重,伤害更加地持久。而且,手术和药物的费用也是极其昂贵的。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一年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经费达到 3000 亿元人民币。即使如此,仍然未能抵挡住心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,高死记率,心脑血管的死亡率,十年间一直高居首位。
妙医生:十年前的临床报告,十年后的一大布局
“或许,科技是现阶段对抗心脑血管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病唯一可行的方案”妙医生医学部的负责人徐先生告诉记者,”妙医生激光治疗仪,就是把AI人工智能、激光物理医疗、体征数据监测、蓝牙数据传输、综合集成电路和精密智能制造工艺等多种技术集合为一体,这对治疗心脑血管病很有突破性意义”说着,徐先生给记者看了一份厚厚的临床报告,那是一份2006年做的临床报告,是由倪进军 徐亚萍撰写的《激光血管外照射对脂糖代谢紊乱影响的研究》,其中一项由65人参加的激光治疗对比实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,报告显示,妙医生激光治疗仪对心脑血管疾病及脂糖代谢类(糖尿病)的总有效率可以达到90.77%以上,远远高出药物治疗组的71.88%,差异性显著。另外,报告的结论指出,红细胞在吸收了光能量之后,红细胞的比积、变形性、血粘度、一分钟聚集率都呈现明显改善,说明血液的血动力提高了;自由基测定指标均有明显升高,红细胞的利用氧的能力得到加强,这说明血液的携氧力提高了;血液中的CHO、血糖、血浆粘度均与治疗前差异显著,这说明可脂糖类代谢异常被纠正了。
可喜的是,治疗仪对脂糖代谢紊乱患者(糖尿病患者)引起的头痛、头晕、胸闷气短、疲倦无力、血压异常均有明显改善。这个实验是发在13年前,在当时引发的是轰动性的效应。
妙医生:把大型医疗设备的技术精华聚合在一块小小手表上
1.激光效应。通过激光照射桡动脉,提高血液携氧力,使红细胞变得健康充盈;提高了红细胞的活力,改善了血液流动力;改善了细胞的代谢力,把垃圾和杂质快速代谢掉。
2.三降一调。激光照射引发的这些效应,最先引起血液粘度和血脂的下降,而这两者的变化直接带来了血压和血糖的双向调节,从发病机理来讲,三降一调(降血脂、降血粘、降血糖、调血压)就实现了冠心病、脑梗塞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。
3.良性闭环。长期佩戴妙医生,就打造了一个良性的、健康的血液血管大环境的闭环,血液血管好了,心脑自然就好了。
AI时代,妙医生抢先布局
研发人陈博士告诉记者,百度是2014年2月27日,由百度云设备部的徐欢生首次披露了在移动健康领域的创新成果,当时是一款智能血压计。百度的设想是,产品通过手机远程遥控便可开始工作,测量的数值能随时同步到云端,手机APP会在计算出血压结果后给出简单的健康生活建议。这些在当时只是百度在陈述布局移动互联健康设备的构想,而妙医生是2006年已经研发出实体产品,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,在布局的前瞻性上,妙
医生不比互联网巨头差。
在2019年的今天,AI成为关注的焦点,而在13年前,妙医生已经出发了,并为迎接这次AI大潮做了充足的准备。